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没 第424节
顾同也飘了出去。
祝缨又接着项安到后衙那里,通知后衙这件事:“告诉他们,一应彩饰都去了,最好不要戏闹,穿素服。先这样。别的事儿等我衙门里的事儿办完了回去再细同他们讲。”
项安一溜小跑出去了,路过外面撞到丁贵,又说一句:“大人身边没人伺候,你快去。”
丁贵到签押房的时候,祝缨也不假装板着脸了。丁贵还不知道太子薨了的消息,他刚从外面回来呢,进了签押房时祝缨的表情已经很正常了,丁贵也就正常地站到了祝缨的身边听吩咐。
祝缨安静地坐着,脑子里飞快推演着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从讣告上看不出什么异样来,实际如何就不得而知了。南府离京城太远了!冷云天天抱怨远离京城,远离京城的不便在这个时候就凸显了出来。
打探消息也很为难,索性就不去管讯息,先把面子上的事儿糊一下。
外面钟声响起,丁贵吃了一惊,府里有事时会敲钟集合,这种情况一般是早上,或者有什么特别重大的事件。现在难道是后一种情况?发生了什么?
章司马就在祝缨附近的屋子里,他率先从屋子里面走出来,向外张望了一下,犹豫地往祝缨的门口一站,轻轻敲了敲打开的门板:“府君?”
祝缨站了起来,缓步走到了门口,正好看到项乐回来。后面不远处是一些脚步匆匆的本府官吏,他们都不明就里,但都跑到签押房外的空地上排队站着。人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面露疑惑之色,也有人担心知府大人是不是又要整治哪个违法的人了,都将自己近来办过的事仔细反省,好像没有,又有人将久远的违法记忆翻了出来,自己将自己吓出一身的冷汗。
等到郭县令也匆匆地赶到并被一院子的人吓了一跳的时候,祝缨才上前一步,人声顿时消失了。
祝缨看着除了当值的人,其他人都齐了,缓声道:“今日才接噩耗,东宫薨逝!”
人们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人人面上变色。丁贵像被雷劈了一样。
人齐了,可以开始哭了。
祝缨抬起袖子挡住了脸。
反应快的已经跟着哭出了声!祝缨好歹还看过太子的长相,这里的其他人连太子的声音都没听过,却都哭得肝肠寸断。祝缨与章司马在上面也一起哭,他俩哭相好看一些,掉眼泪,没嘶号。底下郭县令哭倒在地,王司功鼻涕也哭出来了。
荆纲进了府衙就是听着这么一片哭声,心道:是知府大人叫我过来的,总不能是他死了吧?
到了一看,祝缨还好好的在上面,身边顾同也干嚎了起来。他忙问:“出什么事了?!!!”难道是陛下?
顾同吸吸鼻子:“太子薨了。”
荆纲一口气没提上来:“什么?!”
他这一声在一片哭声中并不显,祝缨却借机不哭了,掏出手绢儿擦擦眼睛说:“才接的讣告。老郭!”
郭县令还哭着,被旁边哭得不严重的人推了推,抹了把脸爬了起来:“大人?”
祝缨道:“城中各处还需你配合。小吴,去准备白布。”
太子薨逝,各地如何悼念都是有规定的。讣告上也有列明,总是京城的百姓戴的日子长些,越偏远的地方受这事儿的影响越小。各地官府肯定得撤掉各种彩旗之类的装饰,官员们至少得穿素服、一块儿供个香案哭几场,然后系个白腰带再系一阵子。百姓们呢,比官员们要减等,但是这个年,估计是不能大肆庆祝了。
以祝缨的估计,想要再高兴热闹,怎么也得到新年以后。
入冬有些时候了,手快的商家都开始准备好过年要卖的货了,什么彩纸彩笺、灯笼胭脂等等!唉,百姓又要亏钱了!
祝缨接着下令,红灯笼之类的都得撤了,再通知一下府学,让学生也停课哭个三天。传下去让百姓知道太子死了,又下令整个南府都要禁舞乐,开禁在明年。不过百姓婚嫁倒是不禁的,估计也不会有人想在这几天再吹吹打打的娶媳妇了。
祝缨道:“各司其职,谁在这个时候出纰漏,我饶不了他!司马,你们几个留一下,其他人,散了!”
吏员们散去,祝缨又吩咐项乐再跑一趟兵营:“你带我的签牌去找梅校尉,知会他一声。告诉他,要是白布有缺,我这儿先匀一百匹给他使。再有,他得准备好写个奏本,陆美回乡奔丧了,这个事儿他得趁早准备。”
“是。”
接着,祝缨将章司马等官员再捎带一个荆纲都叫到签押房一起再开一个小会。
他们是官员,有的人级别足够高,比如祝缨,有的人是一方主政的官员,比如郭县令和荆纳,还有是因为在府衙里做官比如章炯。祝缨道:“大家得写奏本上京!”
皇帝死了儿子,那不得写个本给人道恼么?国家没了太子,官员也得表示一下哀悼。皇帝可以不看,他们不能不写。
章司马道:“大人说的是。”他家几代做官的人,没见过猪吃也见过猪跑,倒不太担心,其他人都有点慌。本来死了太子就够让人看不开的了,虽然他们没一个是太子党,但是这个时候太子一走谁知道会刮起什么妖风、会不会卷到自己?此时,死太子比死皇帝还让他们难受,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然而他们又位卑言轻,更是无法左右局势只能挨着。未知,永远可怕。无力,永远焦虑。
祝缨问荆纲:“你呢?是过完年再回去,还是现在就走?”
荆纲道:“大人明鉴,下官这两天就想收拾行装了。下官的奏本,不知能否有劳大人一并发出?”
祝缨道:“行。都会写吗?”
张司兵马上说:“还请大人赐教!”他们这些人,从吏员升上来的有几个,日常写公文是不错的,写奏本就跟写公文是两回事儿。
祝缨也知道这个情况,她当年写奏本就得郑熹给她提着耳朵改了好几稿才行的。
“第一,将陛下放在前面!第二,东宫是陛下之子,儿子不能越过老子。剩下的自己想,不会用典就不要乱典,将错字、别字都检查一遍,不要叫人说不学无术。”谁也不指望偏僻地方的小官能写出什么惊世的文章来,差不多合格就行了。泯然众人才是最安全的。
南府不需要在这件事上出头露脸!不惊动任何人地蒙混过关是最好的。
吩咐完,祝缨就让各人写稿去了,又告诉荆纲,三日后这边奏本就凑一块儿往京城送了,他得在日期之前写好送过来。荆纲忙答应了。
小吴那儿已经带人取了白布,开始裁白布、换灯笼、设祭桌等等。
一切收拾好了,荆纲也跟着府衙里哭灵。郭县令则是回隔壁县衙,一进去就听到里面也在哭——府衙的正式公文也到了,县丞先给拆看了。
如此,一日两祭,哭完了各人该干嘛还干嘛,只是做事时不免添了一些疏漏。府衙外,百姓们倒是哭的不太多,却也都窃窃私语,慌,又不太慌。太子死了,与升斗小民又有什么有关系呢?太子也没有什么德政惠泽此方百姓。不过听说太子死了不是件好事,大家也跟着慌了一下,接着将明显喜庆的幌子之类摘了——也就如此了。
祝缨安排完前衙,腰上系条白布,亲自到府里走了一圈,只见文吏、衙役们也不哭了,却都聚在一起窃窃私语的。他们与这朝堂上的事情无关,却又都很关心朝堂上的事儿,也只有他们才能像模像样地讨论:“这下,该立太孙了吧?”“不对,听说太孙还小,得立皇子吧?”
祝缨咳嗽一声,众人吓得缩了脖子。祝缨道:“传我令,不许妄议东宫!听到一次,二十板子,两次,四十,三次,八十!再议,杖毙!”
众人噤若寒蝉。
祝缨又巡了一回府衙,将几个心不在焉的给斥了几句,眼看府衙里运转正常了,她才转到后衙去。
……——
后衙,家里已经忙上了。
种完宿麦之后,离除夕就很近了,祝缨给京城的年礼都在路上了,家里今年人口多了许多。除离巧儿回家,项乐、项安、顾同可能回家,其他人都没别的地方去,还是跟祝家过年,这要准备的东西就多了去了!
进了腊月就开始准备了。这头才给小姑娘准备着红头绳、小红鞋,给小小子准备红底儿的虎头帽子,剪窗花的红纸才买回来,置新衣的红布才拿出来,太子死了!
张仙姑难过了半天:“哎哟,太子,和气人呐!”
巧儿等女仆对太子的生死兴趣不大,但是对张仙姑这句话兴趣有点大,连几个寡也都问:“老封君,您见过太子?”
“诶,也就一面儿,说几句话,和气呐!年纪轻轻的,怎么就走了呢?”
一旁杜大姐比她们要难过得多,也不知道为什么,京城出来的人对皇家的感情总要深厚一些。
花姐比她们都急,祝缨是做官的,东宫薨了,接下来官员们受到的影响肯定更大,这可怎么办呢?她一边将腰间一个彩绣的香囊摘了下来,一边忧愁。旁边几个孩子都是一脸的无所谓。
冷不丁的,正在外面团团转的祝大说了一声:“前头忙完了?!”
大家一齐去迎祝缨,祝缨扫了一眼,道:“收拾收拾吧,就是今年不能热闹了。”
张仙姑还惦记着太子怎么就死了,祝缨道:“别念叨也别乱猜,隔着三千里能猜着什么呢?再过些日子我就要上府城见冷大人了,他兴许知道。”
祝大道:“郑大人得亏不在东宫了。”
祝缨心说:他这回可亏大发了!
看几个猴子,仍是泾渭分明的两派,祝缨摇了摇头,到前面去写她的奏本去了。才写完,小吴跑了进来:“大人,我实在写不来啊!”
祝缨道:“写,我给你审稿子。”
小吴只得自己写了个,字数比祁泰的少一半儿,也没什么典故,祝缨给他圈出错字,又让他把拍皇帝马屁拍得太过份的几句删掉,小吴脸都青了,删掉这几句,越发显得少了,他肚里没词了,这可怎么是好?
祝缨只好又给他补了几句,告诫他:“你要再这样,以后就没法儿办了!上下往来的奏本公文自己都不懂,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小吴道:“学!我学!”顾同个半桶水,他跟着顾同学,最近衙门事多,两人学习的时候就少,未免懈怠,这不,欠账了。
接下来两天其他人的奏本也陆续交了上来,祝缨当面不说,私下还是看过了再让发出去的。章司马和荆纲写得很顺,她不打算改,其他人的只要没有犯忌讳的用语,她也不管。只有张司兵写的跟小吴差不多水准,被她揪了来改了一回才一统发出去。
三天一过,祭桌撤了,一些用品也烧了。
荆纲腰系白布,到府衙来辞行。虽然现在赶回去也晚了,不是京城,百姓给皇帝戴孝都没那么长的时间,但还得回去。
他又送了一份礼物,这次还是携父母妻儿前来的。
荆纲此来就为一件事——托付家人。
祝缨在后衙见的他们,荆纲道:“下官这便辞去,家中大人还请大人照看。有违法事,大人只管处置。”
祝缨道:“府上就在南府,我自然会看顾。”
荆纲苦笑一声:“父母老迈,或有耳目混沌之时,还望大人海涵。大人有何德政,荆家必响应大人。”他看了一眼父亲。
荆老封翁比之前也老实了许多,道:“大人看我老眼昏花面上。”
祝缨道:“这是哪里话?好好相处,日子长着呢。”
荆纲又说:“下官要赶路回去,携带家眷不方便,拙荆待春暖花开再回,此番我将带五郎回去。”他想过了,弟弟还是自己教吧!搁家里,父母管不住,弟妹也确实难管一个在外面疯浪的丈夫,万一再撞到祝缨手里,能指望人家饶他几次?还是带走!
祝缨道:“怕到了地方有人因你而奉承他,你越严厉外面越放纵,一张一弛之间大寒大暑不伦不类。你可要多上心了。”
荆纲道:“是。”
略叙一阵儿,荆纲就回家揪着弟弟走了。荆五郎不用去考府学的选拔丢人现眼,荆纲也没能在府学里讲成学。祝缨扼腕。
如今府学里估摸着也没心了,祝缨又去了一趟府学。
府学里果然是比较躁动的,他们与府里的文吏衙役们有着共同的兴趣——妄议大政。对谁会是新任的储君十分的感兴趣。
祝缨没打招呼就混进了府学,她没蓄须,换身青袍,看起来跟个年轻学子似的。蹲着听了好一阵儿,才站起来抖抖脚,对争执着“立嫡”、“立长”还是“立爱”的学子们说:“陛下家才逢新丧,你们就在这儿说这个,不合适。东宫建储二十余年,尸骨未寒,就以大义的名份讨论他身后之位,不妥。做人呢,有点儿人情味儿更好些。给逝者一些体面,给生者一些关怀,朝中君臣也不会误了大事的。”
理由是冠冕堂皇的。学生说一说朝政的事,她也不骂学生见识短不配讨论这个。
她不训斥,知道这事儿堵不了人的口,不说府学了,就是京城高官,这会儿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们因她和气,都老实长揖请罪。最激昂的邹进贤也只说:“学生们只是发急,并无他意。”
祝缨点点头:“不必跟着我,博士在哪儿?”
祝缨与博士商议的事情是,将选府学生的事儿推迟到明年正月,正月二十开考,二月前定名额。二月正式开课。
博士道:“使得。”
祝缨又蹓跶着出了府学,一路闲逛。路上也有认出她来的,也有没认出她来的。认出她来的吃了一惊,她也对人笑笑,跟人闲聊两句,看人不自在就自己走开,看人胆子大就多说几句,问一问年景,问一问生活,再问一问街上安宁不安宁、太平不太平。
一旦站住了,就有人围住了她,围得越来越厚。
人们都跟陪笑,祝缨道:“衙门不折腾,就能安宁许多了,是也不是?”
围观的人都笑了起来,那确实是。
祝缨虽做了知府,与人聊天的时候仍然十分之神棍,不多会儿,又聊熟了许多人。见她和气,百姓也渐渐不怕她了。他们也有好奇与“狐仙”斗法的,也有好像她拿贼的,胆大敢她说话的都往前凑。腼腆的就或站或蹲在一边笑着看。
忽然,临街二楼的一扇窗户打开了,一个橘子砸了过来!祝缨往边一闪,看清是橘子,反手一抄,在离一个蹲着围观的小姑娘脑袋一寸的地方接住了橘子。
围观者大声喝彩:“好!”
忽然,祝缨听到一声断喝:“这是干嘛呢?臭卖艺的!在这儿摆摊不孝敬你哥吗?”
“嗡!”围观者又笑又不敢笑,又有点开心,给祝缨让开了一条通道。围着祝缨的圆环缺了个口子,让她看到了一个在这个时候还敞着怀露出毛胸的黑壮汉子。